紹介
基本紹介
白話字
台語Pe̍h-ōe-jī(白話字)是台語頭1 ê正寫法(chèng-siá-hoat,orthography),也就是完整、標準化ê書寫系統(writing system)。
受19世紀基督教新教影響,世間文字得tio̍h大發展,台灣也無lia̍h外。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來台灣,教台灣人學白話字。1970年馬雅各批信有寫講,tī打狗內門木柵教查某人學白話字,1日學6點鐘久。(資料來源: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(陳慕真教授論文))
1885年發行台灣頭1份報紙「Tâi-oân Hú-siâⁿ Kàu-hōe Pò(台灣府城教會報)」(taⁿ改名做「台灣教會公報」)了後,白話字藉教會kap媒體傳播ê力量,得tio̍h發展ê機會。其他民間組織像「台灣文化協會」、「霧峰一新會」等等mā有chhui-sak beh全面tek普及化。
台語文學發展史資料庫(台灣文學館)內底寫講:「巴克禮創辦白話字報紙《Tâi-oân Hú-siâⁿ Kàu-hōe-pò》(台灣府城教會報),稱台灣新文學ê起點。」
白話字文獻是台語文獻內底數量上chē--ê,時間ùi清國時代到戰後,siáⁿ-mih款ê內容、文類lóng有。而且使用者真chē是一般社會大眾,m̄是文人。除了報紙,也有真chē作品、冊出版。
因為日本時代殖民者禁止咱發展ka-tī ê文字,戰後中華民國時代有全民義務教育了後,到taⁿ mā是殖民語文做教育主體,長期禁止、打壓白話字。所致,一般社會大眾根本m̄知影台語有文字、有文獻。
白話字文獻館
Chit ê網站ùi白話字文獻內底摘beh kah 3000篇文章,koh ke-thiⁿ漢羅版對應,hō͘初學者khah快讀,了解白話字文獻ê內容kap重要性。Mā是方便現此時台語文學習者、教育者、研究者,了解咱ê語文資產。
咱chia「白話字文獻館」收錄--ê單單全白話字--ê,也就是1969年「台灣教會公報」全白話字版hông禁止進前--ê。內容來源是《台灣教會公報》kap《芥菜子》,其他出版--ê無收。近代--ê請看「台文通訊」、「台灣教會公報(台文版)」,大部份是漢羅lām寫。
因為「台灣白話字文獻館」舊底hit ê網站已經真久無法度使用,「台文雞絲麵 Tâi-bûn Ke-si Mī」將網站資料têng起新網站,上網公開,資料mā會koh校對修正,利便大家學習、研究台語文獻kap白話字。
Mā有提供原網站khó͘-phih(bē-tàng chhiau-chhōe)hō͘大家對應參考。原網站koh有整理1 kóa圖片,咱chia無處理,單單處理數位文字資料。
感謝原網站團隊,hō͘咱有chiah ê資源thang利用。🙏
Beh管理維護需要真chē人力kap時間,請kā阮鬥贊助支持!
因為內容iáu是bē少,真推薦初學者先看下底「入門參考資料」,才來讀網站內底ê文章。
讀看māi
- 台語頭1篇小說,mā是寓言故事,勸人m̄ thang厚khiàn-sńg、貪心!😵
- Cinderella tī 1915年已經有台語版,i有1 ê台灣名號做寶善姑娘!👩🦰
- 新聞報導Titanic船lòng tio̍h冰山,內底有金條?💰
入門參考資料
影片
- 漢字之外—台語「白話字」ê世界/陳慕真
- 台語白話字是台灣新文學ê開基祖/蔣為文
- 台語白話字作家kap作品導讀/蔣為文
- 日本時代ê台語白話字文獻kap文學/陳慕真
- 戰後台語白話字文獻kap文學/陳慕真
- 戰後台語白話字ê文學發展/蔣為文
冊
- 探索台語白話字的故事(台灣文學館)
- 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(台灣文學館)
- 台灣文學ê金璇石──1920年進前台語白話字文學經典文選(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)
- 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(陳慕真教授論文)
網站
文字教學
原網站資訊
請參考原網站khó͘-phih,下底kan-na摘khah重要--ê。
計劃簡介(中文)
《台灣教會公報》自其前身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於1885年創刊以後,至1969年改為華文出刊為止,84年間所累積的以台語白話字所書寫之史料著實相當豐富。然而這批豐富且珍貴的史料目前被學界的運用仍相當有限,除了資料取得不易之外,缺乏白話字教育及理解能力亦是重要因素。雖教會公報社已出版70冊《台灣教會公報全覽》,但資料龐雜,雖已有民間工作者從事初步整理與部份數位化,但在教育及推廣上仍在少眾環境使用。本計劃在前人研究之基礎上,將《台灣教會公報》中之文學作品,包含議論文與報導文學揀選出來,將內容延伸建置為「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」,以供台灣文學研究者更加充足而完整的白話字文學相關資料,補足台灣文學之歷史質量,以利於台灣本土相關研究之發展。
關於白話字的使用,尤其在清國中期、末期,乃至民國初期年間,亞洲地區如中國南方、越南、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、菲律賓等地,都有使用「羅馬字」拼寫地方語言的歷史及文獻;在台灣,早期即稱「白話字」(Pe̍h-oē-jī)或「羅馬字」,並延用至今。目前為止,仍有繼續使用這個文字書寫,並發展出地方語言特色者,台灣是少數國家之一。
本計劃的執行成果,除計劃團隊分工,揀選《台灣教會公報》內容打字、翻譯、校對、上稿,為主要計劃工作之外,亦將2007年出土之「北部台灣教會公報」《芥菜子》第1-22期,以及戰前白話字相關出版品數位化,以影像方式呈現,並將部份《芥菜子》內容數位化及漢羅翻譯,同置於文獻資料庫中,提供瀏覽者更方便的檢閱查詢與利用。待資料庫的文字及影像內容都累積達到相當程度,期待做為一個亞洲級、世界級的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區。
典藏特色(中文)
整體而言,「台灣教會公報(1895-1969)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計劃」所建置的「台灣白話字文獻資料館」之典藏資料,具備以下主要四項特色:
一、《台灣教會公報》文獻數位化的突破:
歷年在少數有心學者及民間人士的努力下,搶救白話字文獻、分析《台灣教會公報》白話字文學史料的工作,已累積一些成績,可惜仍少為各界利用。即便許多資料或相關研究已由私人架構之網站呈現,然而,囿於白話字知識教育未普及、網站資料有限,使得版面未能盡美,有興趣上網閱讀資料者,猶在少數。適由國科會數位典藏計劃支持,本計劃除了原訂將文獻分類整理之外,亦商請台灣教會公報社、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歷史委員會、北部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(真理大學牛津學堂)、淡江中學校史館等單位,提供珍貴歷史影像及文字資料之授權,充實本網站的內容,也讓使用者得以在閱讀白話字文獻之外,更直接獲得、感受這批史料背景之下的台灣、台灣人事物的樣貌。
由教會公報出版社出版之《台灣教會公報全覽》已付梓發行,教會公報中有相當龐大的史料待吾人整理與利用,隨著網路時代的進步,白話字文獻數位化的工作亟待加緊腳步。而目前白話字文獻數位化的資料仍有限,也礙於現今報社已幾乎全面中文化,而缺乏人力得以將這批資料做完整的數位化。而本計劃除了原來的文字部分之外,更將白話字文字、文學以及信仰、刊物都能在地化的推動者巴克禮牧師,以及揀選其他同時代對台灣母語文獻有所貢獻者(包括西方傳教士及台灣在地傳道者與信徒)、文學創作者等重要人士,也一併置於本網站供使用者延伸閱覽。另外,也將相關建築、傳道事務、印刷機器及製版文物等照片,置於系列介紹及連結。
二、豐富多元的語言、歷史、文化資料:
由英國長老教會(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)的宣教士巴克禮(Thomas Barclay,1849-1935)牧師於1885年創辦的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(今《台灣教會公報》前身),歷經清領末期、日本時代、國府時期等三個朝代,迄今仍持續發刊,為全台灣最早發行且發刊最久的報紙。創刊時的用字,採清季長老教會內部通用已久的廈門音羅馬字(白話字)刊印;至1969年才因國民政府禁令而停止以白話字,改以中文刊行。
由於教會公報的白話字拼寫,乃為因應傳教士學習廈門語所需而發展的產物。傳到台灣後,除沿襲清國時代中國南方一帶與當時的台灣話口音,也在台灣的日本時代,將受日本殖民語影響後而新生的台灣話詞語,如實地不受「假名」(不同於漢文)的限制,拼寫出所謂的「日式台語」發音。從創刊號一路看到戰後初期的教會公報,除了主要以白話字書寫台語之外,也書寫台灣本地的客家語、原住民語;且其中語言的語法、形式受到不同統治者推行的語文教育,而有明顯變化。
《台灣教會公報》自創刊以來,刊載的事項主要包括:1.教會消息 2.聖經教義闡釋 3.教育、醫療事業動態 4.社會時事等,而其中也不乏文學作品的創作,例如詩歌、散文、小說、戲劇,報導文學、旅遊文學等,與台灣、中國、西方的社會進程,相較於同時代的刊物,更能同步甚至超前而多元。除了語言上的貢獻,白話字文獻中的觀點,於歷史上見證同時代、同事件中,不同的社會視角;而也由於作為傳教工具的關係,書寫的內容與殖民主對待在地文化、弱勢族群(平如平埔族、高砂族)的態度有更明顯而積極的關懷。
三、:影像與文獻結合,增進文史教學的興味與互動
《台灣教會公報》中的白話字文獻並未全數上網,本計劃僅將廣義的文學類(包括詩、散文、雜文、小說、報導、戲劇等)作品作數位化處理;並將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歷史背景、圖像置於數位資料館中,期使未來的台灣文學、台灣歷史、台灣語文的相關教學,能有更多輔助教材。而對於白話字有興趣的研究者,可透過相關歷史影像而對白話字的時代環境有更深刻的印象與了解。影像與文獻的結合,也提供更多教學範本及教材,讓白話字的學習更能進入歷史的情境中。
數位化處理主要分為二個階段,第一階段先將選取出的白話字文獻重新打字,同步進行的另一階段則是將打字後的文章做「漢羅台語」的翻譯,以對照的方式呈現在網站上,讓使用者得以更加容易而便利地閱讀文章內容。
本網站尚包含檢索功能及討論區,我們將每篇白話字文獻析出關鍵詞,提供使用者更細緻的檢索需求(主要先以漢字模式搜尋為主),希望開啟更多白話字文獻相關議題之討論空間以研究視角。
四、白話字新史料出土
《台灣教會公報》自1928年1月以降,直接以「Pak-pō͘ Sū-bū」(北部事務)的專欄刊載《KOÀ-CHHÀI-CHÍ》(芥菜子)月報,並保留刊名,且接續期數(第23期)合刊《芥菜子》。《芥菜子》月報原創刊於1926年1月,刊物封面除了刊名之外,尚印有「PAK-PŌ͘ TÂI-OÂN KI-TOK TIÚⁿ-LÓ KÀU-HOĒ KÀU-HOĒ KONG-PÒ」(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)等字樣,似與在台南發行久矣的《台灣教會公報》頗有分庭抗禮之勢。創刊者兼發行人陳清忠長老,也是這份刊物的主筆;陳清忠在《芥菜子》第22期末頁,已預告刊物將與《台灣教會公報》合刊的消息。而到1937年8月第139號之後,《台灣教會公報》每月猶以「PAK-PŌ͘ TIONG-HOĒ」之名延續原《芥菜子》的期數於報刊中合印發行。
目前《台灣教會公報》漸漸被學界重視,研究者對教會公報中曾有數十期刊載《芥菜子》之事並不陌生,但由於創刊號至22期沒有完整出土,則少有對這份刊物較歷史性及系統性的研究,乃至也未有《芥菜子》與《台灣教會公報》之間的異同及連結性之分析。
本計劃執行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發現,即在收集相關史料時,找到《芥菜子》前22期合訂本(收藏於淡水中學校史館之陳清忠先生遺物櫃,推測應由陳清忠牧師本人手工製成的合訂本)。這個重大的史料出土,不僅文獻上的資料意義本身有所增加,由於原來長老教會在南北未完全合作的狀況下,《芥菜子》的發行,有助於我們更了解北部教會的更迭,以及傳道者們的思考。特別是《芥菜子》發行人為被譽作台灣「橄欖球之父」、「合唱團之父」的陳清忠先生,刊物中更有其文學創作(包括小說、論述、翻譯,甚至是音樂創作等等),這些作品刊於1926-1927年間,其時代意義則更加深遠,可期未來在台灣文學史上有突破性的觀點論述。
而在陳清忠遺物中尚有《傳道師會會誌》第二回及第四回被保存下來,雖僅兩期,但其中的文獻內容極其豐富。本典藏資料雖人力物力不足,但亦會將這些新出土的史料做初步的典藏,開啟更多對白話字有興趣的研究者及民眾得以見證歷史的機會。